自身免疫是多发性硬化病理学的核心,免疫系统在导致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这些努力已导致针对多发性硬化全身免疫方面的治疗,并且在限制或预防复发方面非常有效。相比之下,解决原发性和继发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的进行性方面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虽然已广泛研究了多发性硬化中的自身免疫相关机制,但少突胶质细胞代谢紊乱对疾病进展的可能影响正在显现。最初导致多发性硬化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已提出了两种主要假设(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模型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外部的因素激活了外周免疫系统,然后针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导致损伤和致残。支持由外而内模型的证据包括,多发性硬化的发病必然需要先前接触过 Epstein-Barr 病毒,先例表明接触免疫疗法检查点抑制剂和肿瘤坏死因子调节剂会诱发白质炎症,而强化免疫消融疗法可预防多发性硬化进一步复发,但不能预防多发性硬化或遗传性白质疾病的疾病进展。
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Timothy E. Kennedy团队认为,代谢应激和脑灌注不足是少突胶质细胞的潜在有害状况,是多发性硬化病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研究多发性硬化进展的机制时应予以考虑。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充分了解脑灌注不足、炎症、代谢和少突胶质细胞损伤之间的功能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应仔细评估针对代谢过程的治疗,例如二甲双胍和生物素。生物素是参与细胞呼吸的羧化酶的辅助因子,可能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应对代谢应激的能力。二甲双胍治疗可激活腺苷酸 5’-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从而促进髓鞘形成;然而,过度的腺苷酸 5’-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激活会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和合成代谢。根据对来自不同年龄个体的少突胶质细胞的研究,腺苷酸 5’-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对二甲双胍的敏感性会随着年龄而变化,这是临床环境中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存在有希望的机会来开发改善脑灌注或减轻炎症、低灌注和缺血样病症之间的有害相互作用的疗法。这些策略还可以解决与年龄相关的合并症,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疾病。脑灌注的变化可以作为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总之,采用结合代谢障碍的病因学框架可以增强对多发性硬化的理解和管理。
展开剩余22%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杂志发表。
文章来源: Fernandes MGF, Antel JP, Kennedy TE (2026) Energy for myelination: Implications for metabolic disturbances in multiple sclerosis pathology. Neural Regen Res 21(6): 2405-2406. doi.org/10.4103/NRR.NRR-D-24-01570
发布于:辽宁省易倍策略-易倍策略官网-上海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平台点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