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造车新势力中再添一员“猛将”。
主打扫地机器人、吹风机的追觅科技,突然宣布要砸钱搞超跑,且造车宣言霸气十足:对标布加迪,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看起来追觅对造车一事相当认真:拿下了40万平方米的土地、谈妥了与上汽的合作、组建了千人规模的团队……
但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最激烈的2025年,一家外行企业要造顶级豪车,听起来还是反差感十足。
一时间网上掀起激烈讨论,有看热闹的网友玩梗:“我的底线是接受老干妈造车”、“扫地机器人上马路,照进现实”。
有人觉得这就是追觅的一场大型营销:造车不是重点,免费广告才是关键。
也有专业人士看好追觅,认为扫地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在很多技术领域共通,且中国造车供应链已经相当完善。
最让人疑惑的是:追觅年销售额高达150亿元,又是扫地机器人界“四小龙”之一,可谓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为何还要费劲跨界造车?
扫地机器人企业,
为什么敢造车?
大家对追觅造车的震惊点在于,扫地机器人和汽车的差距实在太大,但事实上,跨界造车早已不是新鲜事。
自2014 年起,新造车赛道便迎来了一波 “淘金热”,累计有超 300 家新企业涌入。从家电、手机到互联网、地产,各行业都有孤勇者。
跨界造车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互联网人。
蔚来、理想、小鹏作为第一波“新势力”,成功从互联网跨界到汽车领域。
众所周知这些如今的新能源扛把子,曾经都是互联网界的创业天才:李斌此前是易车网创始人,何小鹏是UC浏览器创始人,李想则靠汽车之家发迹。
追觅所处的扫地机器人赛道,也早有“前辈” 试水造车。
扫地机器人行业“一哥”石头科技,早在2021年就进入造车赛道,并在2023年推出车型极石01。截至今年5月,极石汽车在全球共售出11399台车,虽然销量不算高,但胜在仍未退出赛道。
放眼到整个家电圈,品牌们也不甘示弱纷纷下场造车。
创维科技早在 2021 年入局造车,不过目前在市场上的存在感较低,销量数据也不太理想。还有格力,时不时传出要造车的消息,虽然至今没有实质性动作,但也能看出家电企业对汽车领域的野心。
就连一向低调的海尔集团,也在追觅官宣造车的前一天,通过旗下卡泰驰控股豪掷18 亿美元,拿下中国最大汽车平台汽车之家 43% 的股份,正式杀入汽车赛道。
哪怕竞争激烈的2025年,新入局者依然络绎不绝。
今年上半年,还有卖耗子药的金鱼汽车,想用600万实缴资本、高仿保时捷911掀翻汽车界。
最关键的是跨界造车这件事,很难以财力大小、入局早晚预判结局。
当年恒大造车的阵仗堪称“史诗级”,累计投入近 500 亿资金,却以失败收场留下了一地鸡毛;极越汽车虽是百度跨界造车,但其背后还有吉利强大的背景支持,仍难然狼狈离场。
入场最晚的小米,却成了最成功的跨界者。截至2025年2月,小米汽车以1.07万亿港元市值超越比亚迪,成为全球市值第三的汽车企业,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
总的来看,跨界造车不稀奇。造车赛道就像一座新时代围城,城里的想活着,城外的想进来。
资本捧红的“扫地茅”,
有多少造车底牌?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追觅加入造车大军后,国产扫地机器人前五名中,竟有三个与造车相关。扫地机器人企业造车,到底有多少底牌?
1.资本捧红的“扫地茅”不差钱
过去几年,扫地机器人在资本眼中的受宠程度,并不亚于汽车赛道。
2020年之前,扫地机器人的标签多是“扫地机气人”“智商税”——这类产品“脑子笨、不靠谱”,在社交平台上,网友讨论最多的不是“用它干活多省心”,而是“它的破坏力有多强”。
知乎上,用户对自家扫地机器人的吐槽内容,浏览量超820万次;网上关于扫地机器人闹出的笑话,更是层出不穷。
然而从2020年开始,扫地机器人赛道几乎成了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有“扫地机器人第一股”之称的科沃斯,2020年股价仅17.9元/股,在资本追捧下,仅用一年多时间,股价就飙升至250.71元/股,涨幅超13倍,巅峰时期市值高达1432亿元,被称为“A股最强扫地僧”。
“扫地机器人一哥”石头科技,上市第一年股价就达到1080元/股,成为A股市场继贵州茅台之后的第二个“千元股”,是名副其实的“扫地茅”。
未上市的扫地机器人企业也备受资本青睐:今年4月,云鲸智能刚获得腾讯、北京机器人等企业的投资。
自2016年成立以来,云鲸智能已完成11轮融资,从2020年的字节跳动到如今的腾讯,今年融资规模已超百亿元。
资本的追捧把扫地机器人企业架到了高处:企业需要不断抛出新故事,才能获得资本持续投入,因此造车也许就是扫地机器人市场的新故事。
2.赶上智能驾驶的风口,能“抄近道”上车
从技术层面看,新能源汽车和扫地机器人确实存在不少共通之处。
扫地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包括高速电机、AI算法、环境感知,将这些技术迁移到新能源汽车上:电机可转化为电驱系统,AI可应用于语音座舱,感知系统则能对接辅助驾驶功能。
此外,扫地机器人最重要的即时定位、地图构建、路径规划技术,以及基于激光雷达和视觉的避障算法,都与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技术同源。
抛开品牌因素,中国新能源供应链已成熟到“拎包开厂”的程度。
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电池、电驱、智能驾驶、整车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高度整合,正如追觅所说,“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造车”。
当然,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比如追觅已组建千人造车团队,但在成熟车企中,蔚来的汽车团队规模达上万人,理想的工程师就有5930人。
扫地机器人企业造车的胜算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跨界既藏着野心,也透着无奈。
成“跨界明星”的扫地机器人,真到天花板了?
这些年,扫地机器人企业早已不满足“困在客厅”,纷纷跨界“讲故事”。
比如石头科技,除了造车,还将目光投向高端白电市场。2023年,石头科技杀入洗衣机领域,推出搭载分子筛技术的洗烘一体机,试图与传统家电品牌争夺市场。
科沃斯的打法与石头科技不同,它选择“捡漏”大牌看不上的小众赛道,从炒菜机器人、除草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等领域入手。今年,科沃斯还推出一款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尝试进入智能健康领域。
追觅则是这些企业中“胆子最大、跨界步子最宽”的一个。
在进军汽车领域之前,追觅已成立机器人公司,研发出能“拉花”的人形机器人“小麦”;官宣组建无人机研发团队。
此外,还抽空跨界园林工具、潮玩,甚至餐饮连锁领域,不仅跨界开了名为“山也觅茶”的茶饮店,还布局了咖啡店和火锅店,跨界范围与玩法相当广泛。
这些企业之所以执着于跨界,除了资本推动,还有个更关键的原因:技术内卷。
前几年还在“智商税”边缘徘徊的扫地机器人,如今已被各类专业技术武装得“无所不能”:不仅打扫得越来越干净,还能自动清洗、自动充电,甚至身兼数职,充当“宠物管家”。
这些功能背后,是企业们“卷到冒烟”的技术竞争。
在极致内卷下,各企业的“看家本领”也开始“逼格下放”:科沃斯的“活水滚筒”技术、石头科技的激光测距传感器、追觅的升降LDS+机械腿、云鲸科技的活水履带拖布等功能,如今都已下放到3000元价位段的产品上。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扫地机器人市场已触及天花板?
其实不然。纵观全局,扫地机器人市场至少还有两个“待爆发”的大机会。
1.横扫海外,征服全球贵妇
“要么出海,要么出局”的商业法则,在扫地机器人行业同样适用
国内市场内卷导致增长乏力,但海外市场仍有巨大上升空间。近两年,头部企业纷纷加码海外业务,不少都吃到了“出海红利”。
石头科技表现最为亮眼,去年其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全球出货量和销售额超过美国老牌巨头iRobot,坐上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其中,海外市场贡献的收入占总营收的53.48%,首次超过国内业务。
追觅在海外也颇具知名度,在“法国双11”期间,其销量甚至超越戴森;去年,追觅在德国、瑞士和新加坡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
如今国内市场已从“规模战”升级为“技术战”,但海外市场仍是“抢地盘”的最佳时机。
2.打生态战,近水楼台抢智能家居市场
除了卷技术、拼跨界,“卷生态”或许才是硬科技品牌登顶的关键。
数字化时代,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而是更注重产品间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工作。
目前,已有不少企业为扫地机器人加装摄像头,将其打造成“宠物管家”;还有企业给扫地机器人配上仿生机械手,让它能收袜子、捡垃圾,堪比“全职保姆”。
这还只是家居生态的“初级阶段”。像小米、华为等企业早已开始构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而扫地机器人企业在这一领域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比如云鲸智能,在推出扫地机器人后,又陆续推出智能晾衣机、智能空气净化器等产品,试图打造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如果企业能围绕扫地机器人,建成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不仅能提升扫地机器人的附加值,还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毕竟跨界造车赛道,可能比扫地机器人更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易倍策略-易倍策略官网-上海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平台点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